新周報 總第906期
2024-12-18 16:58 知音官網發(fā)布
橫空出世: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
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,從此深深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。第一次核爆成功當日,中國就向全世界公開承諾:在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。起步初期層層搭建體系
朝鮮戰(zhàn)爭、印度支那戰(zhàn)爭(注:二戰(zhàn)后法國和美國在印度支那地區(qū)先后發(fā)動的兩次侵略戰(zhàn)爭)、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(注:1954-1955年初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妄圖以核威懾來迫使中國作出讓步),連續(xù)發(fā)生的三件大事,直接促成中國領導層要發(fā)展戰(zhàn)略武器的計劃,即擁有核彈和投送工具。
1955年1月15日,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,聽取了李四光、劉杰、錢三強的匯報。政治局委員們觀看了鈾標本。毛澤東聽完報告,下定論要發(fā)展核武器。這次歷史性會議,作出了中國要發(fā)展核工業(yè)的戰(zhàn)略決策,標志著中國核工業(yè)建設的開始。
在此之前,《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》于1950年2月簽訂。赫魯曉夫在1953年9月擔任蘇共第一書記,為獲得最重量級友邦的支持,他大幅增加對中國的援助,其中最重要的援助,正是幫助建造核彈、導彈生產企業(yè),提供相應技術。1955年4月,蘇聯允諾向中國提供回旋加速器、核反應堆、用于科學研究的裂變材料。
中國接下來要做的,就是完成相應的組織建設。1955年7月1日,國務院設立了國家建設委員會建筑技術局,負責建設新的核科研基地。正在軍事院校學習的高級政工干部劉偉任局長,錢三強當第一副局長。建筑技術局當務之急是籌建“一堆一器”,即安裝蘇聯供應的試驗性核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,再往后則負擔起選址和建造原子彈工廠。
7月4日,中央政治局指定成立三人小組,選中陳云、聶榮臻與薄一波,負責整個核工業(yè)。同一天,中央授權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作為負責核工業(yè)“具體事務”的機構。主任是薄一波,副主任是孫志遠和劉杰。
權力結構變得清晰。三人小組向中央負責對原子能工作進行指導,國務院第三辦公室管理具體業(yè)務,直接指導建筑技術局、近代物理所、主管鈾礦勘探的地質部第三局。
1956年11月16日,國務院設立第三機械工業(yè)部,主管核工業(yè)(注:三機部落地后,政治局三人領導小組終止使命)。它承擔了原先二機部的部分任務,二機部全面負責軍事工業(yè)。中央副秘書長、解放軍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宋任窮轉任三機部部長。三機部于1958年再次被改組為第二機械工業(yè)部(注:原二機部則并入一機部,1960年單獨成立三機部),從此以“二機部”稱呼多年,直到1982年改名核工業(yè)部。
“大躍進”開始后,一定程度的混亂迎面襲來。中央政治局層面開始意識到,應該在核領域建立中央集權的軍事化體制,以消除領導機構重疊、強調群眾性所帶來的影響。于是,一番調整開始。科學規(guī)劃委員會和國家技術委員會合并成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,航空工業(yè)委員會和國防部五院合并成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,分別主管非軍事性科學技術和軍事性科學技術,皆由聶榮臻當主任。
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,聶榮臻的副手有陳賡、劉亞樓、張愛萍等人。這個團隊控制解放軍的科學技術工作、國務院的軍工系統(tǒng)、中科院里與國防有關的科學工作。聶榮臻通過中央軍委向中央政治局報告。
蘇聯援助斷絕
鈾是核工業(yè)最基本的原料。地質勘探上,最初是中蘇合營,雙方各派兩人成立中蘇委員會。隨后變了模式,蘇聯提供技術援助,中國自主經營。
地質部第三局在1955年4月成立后,中央迅速抽調500余名管理干部和專業(yè)技術干部,還從歸國的志愿軍里調集500多名無線電通訊兵。這批人才抵達,第三局在長沙和烏魯木齊各組建鈾礦地質勘察隊。進入1956年,太原、重慶、沈陽、南昌的鈾礦地質勘察隊也組建起來。至此,6支區(qū)域性鈾礦地質勘察隊落成,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
第三局在1955年就找到一大批放射性異常點,在1958年正式提供第一批鈾礦工業(yè)儲量,于1960年提供開采基地8個。地質勘探做到這一步,基本滿足了全國第一批鈾礦山建設的需要。鈾礦石還要進一步提煉為二氧化鈾,第一顆原子彈制造需要2噸二氧化鈾。
1957年夏,宋任窮召見李覺,讓他負責二機部正在籌建的最保密機構——核武器局,對外稱第九局。1958年1月,九局成立……(閱讀完整內容,請購買當期《新周報》)